(1)强化制度建设。完善学校领导带班制度、门卫制度、宿舍管理制度、分片包干制、巡逻制度、节(假)前教育提醒制度,实行打桩定位,把工作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个人头、每个关键节点。健全防溺水应急预案,完善预警机制,强化应急演练,提升学校师生应对水灾水患能力。加强与当地镇党委政府沟通,充分发挥村社组织及村民的监管作用,建立联防联管联巡机制,扩大防控面,织密防控网。
(2)强化责任落实。各校出台专项行动方案,实行分片包干制,将中层干部联挂到村社。实行路队责任制,按照上下学路线和居住区域,组建“护苗”路队,将教师分配到各路队,负责本路队风险排查、安全教育提醒、重点对象关爱及通过“护苗”QQ群、微信群开展“关爱在线”行动,与学生、家长保持良性互动,及时反馈相关信息。
(3)强化宣传教育。充分利用“昭化教育”公众号、学校LED显示屏、黑板报、班级微信(QQ群)等载体,持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全面提升师生、家长及村民防溺水意识。切实开展办好一期专题宣传、写好一篇广播稿、印发一封公开信、上好一堂主题课、观看好一期专题片、组织好一次竞赛、开好一次家长会等防溺水“七个一”活动,参与师生、家长2.8万人次。
(4)强化风险管控。开展辖区内溺水风险隐患大排查,重点排查民工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等特殊群体,性格孤僻、心理异常等特殊个体,管控好六年级、九年级、高中三年级毕业生等溺水高发人群。组织力量排查校园及周边、学生上下学途中、学生居住地河道、水库、塘堰、大型沟渠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1230余处,对检查发现的安全隐患逐一登记,建好台账,在高风险区域设置危险警示牌,放置长杆、长绳、救生圈等必要的救生设备,治理隐患26处。村社组队定时对区域内水库和山坪塘等危险水域进行巡查看管,防止学生私自下水。加强上下学、午休、课外活动等重点时段风险管控,深化“替代服务”,落实学校、镇村社责任,加强对假期时段学生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