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主动“谋”,高位构建工作规划。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后动。每年7月,区教育局对全区学校队伍建设情况深入调研,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建议,做到家底清、情况明。主动争取党委政府关心支持,出台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城区学校结对帮扶农村学校工作的通知》和《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十三五”实施细则》,确立了“到2020年,打造成川北教育人才聚集洼地”奋斗目标,创新推进了教师“成长、招引、安居、团聚、交流和名师”六大工程,均衡城乡师资配置,提升教育整体水平。
二是用心“挑”,提高选派人员质量。着力建设“愿意去、留得住、肯奉献”的交流轮岗队伍。做实调查摸排。每年8月,对校长教师年龄结构、学科配套、编制增减情况调研汇总,下达交流轮岗指标,定校定岗。精心选派人员。始终坚持“优中选优”,把师德高尚、理念先进、业务精湛的校长教师作为交流轮岗对象,把年富力强、肯学肯研的学科骨干作为至城区学校跟岗学习对象。抓好岗前培训。每年8月下旬,开展为期1周的岗前培训,准确定位“示范表率、桥梁纽带”角色,明确职责任务,把“上好一门课,带好一个班,结对好一名青年教师,带动一个教研组,影响好一个群体”作为刚性要求。务实的岗前培训,让校长教师肩扛使命、怀揣任务,主动融入新团队,参与荣辱与共的事业共同体构建。
三是精心“管”,发挥交流轮岗最大效益。出台《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管理暂行办法》,对交流轮岗对象范围、条件时限、选派程序、工作职责、管理考核、待遇落实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严管细理,发挥最大效益。严格工作要求。明确“师德示范、业务引领”标准,提出“五个一”要求,即每期举办1次师德教育讲座、1次学科教学业务讲座;每半月参加1次教研活动,每季度上好1节公开课,每年参研1个课题。交流轮岗人员全力以赴、倾情付出,让受援学校、师生受益,乃至出现交流轮岗期满临别时教师牵手、学生洒泪的感人场面。加强过程督导。区教育局成立专项督查组,对交流轮岗人员工作履职情况督查暗访,重点掌握到位在岗、遵守制度、落实教学“六认真”、参与教科研活动等关键环节执行情况。兜底“守时守纪、在岗理事”要求,近三年,全区无一人脱岗和工作敷衍行为。强化考核结果运用。严格“查阅资料、受援学校评价、走访座谈、调查问卷、民主测评”等程序,进行全面考核。强化结果运用,将考核等次作为发放工作经费、绩效考核,确定下一年工作岗位的重要依据。近三年,49人被评为优秀支教交流教师,获得区政府表彰奖励。
四是真心“待”,健全工作保障机制。出台优惠政策,提高福利待遇,促进校长教师由“被动”交流轮岗到“主动”融入奉献。优惠经济待遇。对符合申报中、高级职称条件又没有岗位,到乡镇学校连续交流轮岗两年且考核为优秀的城区学校教师,优先享受高一级职称经济待遇。仅2016年就有41名教师享受了该项待遇。推行奖励积分。在乡村学校交流轮岗每满2年计1分,积分可累加,用于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或晋升岗位级别。保障工作经费。区本级财政为每一名交流轮岗人员预算工作经费5000元,每年投入80万元,用于发放交流轮岗人员工作补助、交通差旅等费用。优惠的政策支撑,让乡村教师岗位成为人人向往、奋力达及的“香饽饽”,多名教师服务期满再次申请到乡村学校交流轮岗的可喜局面已全面形成。
五是成效“显”,师资配置更趋均衡。按照“均师资,提质量,促公平”的思路,每年推进“百名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工程”,解决了择校难题,促进了教育公平。交流轮岗已成常态,队伍活力明显增强。近三年,城区学校和中心集镇所在地学校选派至边远学校交流教师295名,乡村学校到城镇学校跟岗学习124名,9名学校管理干部先后赴浙江、江苏等知名学校挂职锻炼。选派人员自励自强,模范履职,真正做到了“选有所向、派有所为”。通过校长教师的交流轮岗,加强了薄弱学校校长教师补充配备,消除了部分教师职业倦怠,树立了正确用人导向,把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工作作为培养锻炼校长教师的重要平台,激发了队伍整体活力。交流机制更加完善,队伍素质整体提升。该区把男56岁及以下,女52岁及以下的教师都纳入了交流轮岗范围。聚焦薄弱、注重示范,完善了“选派学校管理干部到区外教育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乡村学校中青年教师至城区学校跟岗学习、挂职锻炼”三向交流轮岗机制。近三年,交流轮岗人员上示范课和举办讲座各1200余节(场)次,培养青年骨干教师160余名,组建学校发展联盟6个;获市级优质课一等奖92人次、省级优质课二等奖3人次、国家级优质课三等奖2人次,主持省市级课题研究12个,21人被评为“师德标兵”。结构性缺编有效缓解,师资配置更趋均衡。通过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完善了城镇学校帮扶农村学校、骨干教师与一般教师、老教师与新教师结对制度。在区域内统筹教师资源,采取“走教”办法,为每所学校配齐了各学科专任教师,解决了部分学校学科配套差和教师年龄老化问题,有效促进了教师资源均衡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