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李治鑫,男,2013级1班学生,家住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公兴镇九龙村4组,家中共三口人,家庭贫困。其父亲常年积病,身患胰腺癌,基本丧失劳动能力,而且医疗治疗费高达20万元,其母亲靠乡下的几亩薄田,不仅要支付父亲的高额医疗费用,同时要供养其读书,家庭经济情况差,学校考虑到其家庭情况,为其申请了教育救助金,希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经济上的窘迫,让他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从而迅速成长进步。可接受资助的他,为何一直低着头,闷闷不乐的呢?
解决方案:那一直低着的头,让学校深刻的感受到了贫困生在生活重压下的自卑自怜与自尊自立。这是很明显的贫困生问题。所以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对症下药。做好他的心理疏导极为重要,作为他的班主任教师徐寅,使其走出贫困阴影,走向灿烂阳光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班主任约他谈心,给他讲述了身边的很多例子,讲他们是怎样在老师们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在封闭孤独走向乐观自信的,积极进取的人生追求和自强自立的坚韧品格。班主任徐寅对他说,贫困不是自己的错,不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他就是自己的错了。学校与政府的资助都是一种善意的行为,我们能做的就是心存感恩,并且将这种善意延续下去,等自己有了能力再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帮扶方案:学校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县的教育扶贫工作的系列精神,加快脱贫攻坚步伐,切实保障每个学生都能开开心心上学,我校教育扶贫办积极作为,主动了解,联系班主任,制定一系列帮扶措施:
1、为其申请国家教育资助,一定程度上缓解家庭经济压力;
2、对帮扶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鼓励贫困学生刻苦学习,正确引导学生;
3、联系贫困学生及科任老师,对贫困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学习帮扶;
4、及时家庭回访,了解情况。
帮扶结果: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李治鑫小朋友走出封闭孤独,迎来快乐的童年,学习成绩也稳步提高。
案例思考:这一案例使学校体会到,教育扶贫要在工作中仔细分析每一个贫困学生的特点,感化每一个贫困学生,才能把教育扶贫工作做好。更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立意识和交往沟通能力,在老师和政府的关怀下,找到归属感,学会感恩,学会回报。